作者:黄申
在明朝历史的宏大叙事中,靖难之役无疑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权力角逐大戏。它是燕王朱棣与侄孙建文帝朱允炆为了争夺皇位而展开的一场激烈内战。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为巩固统治,采取分封子弟的策略,将众多皇子分封为王,镇守四方要害之地。其中,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因长期参与对蒙古的军事行动,势力逐渐壮大,成为藩王中的佼佼者。朱元璋驾崩后,皇位传予皇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建文帝深知藩王势力对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为消除诸王尾大不掉的弊端,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削藩之计,先后对周、齐、湘、代、岷五王进行削废。
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朱元璋所著《明皇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借口,毅然誓师起兵,公然对抗朝廷,并自称“奉天靖难”。由此,以燕王为首的燕军与建文帝统领的官军,在真定、北平、大宁、河间、济南、东昌等地展开了一系列激烈战斗。然而,战争初期,燕军虽攻占了一些城镇,但旋得旋失,仅牢牢占据北平、保定、永平三府。三年的漫长征战,双方陷入胶着状态,胜负难分。
此时,燕王朱棣深感官军兵力雄厚,若长期僵持,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困难重重。恰逢南京宫中一些遭罢黜的宦官逃至北平,向朱棣传递了“京师空虚可取”的重要情报。同时,燕王的谋士姚广孝也力劝朱棣“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明史·姚广孝传》)。基于这些因素,朱棣果断决定率领燕军主力,放弃沿途攻城略地,直捣南京。
建文四年(1402 年)正月,燕军踏入山东境内,巧妙绕过守卫森严的济南,一路势如破竹,相继攻克东阿、汶上、邹县,直抵沛县、徐州。同年三月,燕王大军兵临宿州。
当燕王大军逼近宿州的消息传至京师南京,建文帝顿时心急如焚。宿州距离南京仅有 300 多公里,快马加鞭一日便可抵达。一旦宿州失守,战火将极有可能蔓延至南京城下。燕军逾城不取的战略,完全打乱了官军原有的军事部署。建文帝无奈之下,一方面紧急从京师调派重兵奔赴宿州拦截燕军,另一方面责令山东之军迅速追击堵截。当燕军行进至宿州符离附近时,山东官军果然追了上来,一场燕军与官军在宿州一带的生死较量已如箭在弦,不可避免。
——淝河大战:智谋与勇气的较量
由于山东官军紧追不舍,燕军在符离过小河(也称濉河)时,燕王朱棣为防范官军趁己方渡河时发动突袭,精心安排都指挥金铭带领一百多名负责巡逻突击的骑兵担任断后任务,并叮嘱道:“敌人若追来,见你们人少,定会追杀。你们列队慢行,他们会以为是诱饵,不敢轻易进攻。我已命都指挥冀英率数名巡逻骑兵提前埋伏在小河南岸,为你们渡河警戒,若敌人追至,即刻鸣炮。敌人必定会因怀疑有埋伏而犹豫不决,此时你们便可趁机渡河。”
金铭执行断后警戒任务时,万余官军悄然跟随至小河北岸。官军发现燕军后,迅速赶来追击。冀英见状,连连鸣炮示警,官军听闻炮声,果然心生疑虑,随即后退。金铭得以顺利渡河,与燕王在宿州会合。
为寻找歼敌良机,燕军在宿州稍作休整后,便向蒙城、涡河等地进发。官军大将平安亲率马步兵四万,紧紧尾随燕军。燕王朱棣分析道:“涡河沿岸树林繁茂,官军定会怀疑有埋伏;而淝河一带地势平坦,树木稀少,他们料想不会有伏兵。”于是,他命次子朱高煦留守大营,自己亲率两万精骑,携带三日干粮,赶赴离大营百余里的淝河岸边设下埋伏。同时,他要求每个将士准备一束火把,沿路放置并相互连接,交战时,一人举火,众人皆举,让敌人误以为遭遇主力,惊慌溃散。若为小规模战斗,则无需举火。
当日太阳即将落山之际,燕王派遣胡人骑兵指挥款台率数名骑兵前去打探消息。至四更时分,款台匆忙赶回报告:“敌军已在离淝河四十里处安营扎寨,更鼓声清晰可闻,依此推测,天明时分便会抵达。”燕王闻报,心中暗喜,即刻对王真、刘江二将面授机宜:“你们各率所部兵马,沿敌军必经之路设下重重埋伏。若敌军按兵不动,便派十几名骑兵至其营前,来回穿梭,肆意挑逗辱骂。一旦敌军追来,切记不可与之正面交锋,只需佯装败退,将他们引入我们预设的埋伏圈。敌军此前吃了不追金铭的亏,此次必定全力追击。待他们追到此处,连续急行军二十多里,必定人困马乏,届时便是我们瓮中捉鳖之时。”
燕王又转头对王真吩咐道:“你命部下将装满草料的袋子,如同捆绑丝织品那般牢牢捆好,放置在马背上。待官军追来,便将这些草袋子丢弃于地。官军见了,定会争抢捡拾,如此一来,他们的队伍必将陷入混乱。”
中午时分,王真所部与官军平安的部队狭路相逢。平安见对方人数不多,认定这只是一支负责巡逻的小股骑兵,遂对部下下令:“这只是一小股巡逻的燕军,速速出击,切莫让他们逃脱,别再像之前那样中了他们的诡计。”言罢,平安抛下步兵,亲率骑兵风驰电掣般追击而来。王真等人见状,佯装不敌,拨马逃窜,同时将马背上的草袋子纷纷丢落于地。官军士兵见满地草料,果然纷纷争抢,队伍瞬间大乱。
官军一路追赶二十余里,不知不觉踏入了燕军的埋伏圈。待发觉中计,已然惊恐万分,想要掉头回撤,却发现战马早已疲惫不堪,任凭士兵如何挥鞭抽打,马儿都纹丝不动。官军将士们见大势已去,纷纷下马投降。
官军大将平安率三千骑兵逃至淝河北岸的高坡之上。燕王得知后,仅率数十名骑兵前去拦截。平安的副将火耳灰,原是燕军蒙古骑兵指挥,作战勇猛,后被调入京师,归平安统领。此刻,火耳灰手持长槊,径直朝燕王刺去。燕王见状,急忙命胡骑指挥童信射击火耳灰的战马。童信弯弓搭箭,一箭射中马腿,火耳灰连人带马摔倒在地,遂被燕军生擒。
平安的另一副将曲哈三帖木耳,亦是一员猛将。见火耳灰被俘,他手持长槊,拍马疾驰而来救援。童信眼疾手快,再次张弓射箭,射中曲哈三帖木耳的战马,他也因此被燕军擒获。
当时,燕王本想如法炮制,生擒官军大将平安,可惜平安机警过人,早已换装,仅带数名骑兵趁乱逃脱。其余官军将士则只顾各自逃命。燕王率兵乘胜追击,斩杀数千人,缴获战马八十余匹,还生擒了官军骁将林帖木儿。官军大将平安一路逃至宿州,紧闭城门,坚守待援。
——小河大战:生死攸关的对峙与交锋
燕王派遣胡骑指挥薛脱欢领军前往宿州哨探。此时,建文帝从各地紧急调来的精兵强将已在宿州集结。燕军若想南下,宿州是必经之地,可此时燕军的处境极为不利,不仅远离自己的根据地,还遭遇数倍于己的强敌围困。燕军若要取胜,速战速决才是上策。
与此同时,官军正从淮河和山东源源不断地向宿州运送粮食,意图在宿州一带与燕军打一场持久战。燕王深知与官军正面硬拼并非明智之举,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采用釜底抽薪之计,派兵骚扰官军粮道,切断其后勤补给。
燕王随即派谭清率兵北袭徐州官军的运粮车船,熊熊大火瞬间吞没了官军运来的粮食;之后又向南奔袭淮河附近的五河县,烧毁官军运粮船车不计其数。然而,谭清在返回军营途中,在宿州大店驿遭遇官军包围袭击。燕王远远望见谭清的旗帜,立刻率领骑兵火速前往支援。
从山东尾随而来的官军大将铁铉,也率兵前来迎战。说起这个铁铉,他可是燕军的老对手了。在济南之战中,他与燕军相持三个月,让燕军无功而返;东昌之战,更是大败燕军。此次狭路相逢,燕军将士们未战先怯,在铁铉部队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宿州北面的小河附近。
这年农历四月,燕军退至小河附近。小河之上有一座桥,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官军迅速抢占了这座桥,并凭借此桥攻入河北岸。燕王亲自率军抵抗,在激烈的混战中,燕王的战马突然跌倒,他险些被官军将领平安的长槊刺中,情况万分危急。关键时刻,燕将番骑兵指挥王骐勇猛地跃马冲入阵中,拼死护主,燕王才得以侥幸逃脱。
官军成功夺占小河桥并攻入河北岸后,士气大振。而此时,燕王次子朱高煦与都督张武率领着一支由死士组成的敢死队,从附近的树林中如猛虎出山般冲杀出来。他们与燕王带领的骑兵迅速汇合,燕军的士气瞬间高涨,如同烈火复燃,势头更胜从前。在这股高昂士气的鼓舞下,燕军如潮水般向官军涌去,官军抵挡不住,被迫退回到小河桥南。
此役,燕军大获全胜,成功生擒官军将领丁良、朱彬,斩杀官军二万余人。然而,燕军自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陈文、王真、韩贵三位将领不幸阵亡,至于士兵伤亡的具体数量,史书上并未留下确切记载。经过这场激烈的战斗,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仿佛两头耗尽体力的巨兽,无力再继续厮杀。战场上一时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宁静,官军驻守在小河南岸,燕军则驻守在小河北岸。
这种和平共处的局面仅仅维持了数日,双方都在暗中积蓄力量,一场更加惨烈、规模更大的血战正在悄然酝酿。就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平静,看似安宁,实则暗流涌动,更大的危机正一步步逼近。
——齐眉山大战:粮草与士气的博弈
官军在经历一系列战斗后,粮食储备已经见底,士兵们甚至不得不靠采挖野菜来勉强充饥。燕王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战机。他深知,军队缺粮挨饿,士气必定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一旦官军的粮食运来,士气恢复,想要击败他们就难上加难了。
于是,燕王精心策划了一场战术。他留下千余名士兵镇守小河桥,佯装大军主力仍在此处。而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及辎重,悄无声息地向东转移。在离官军三里远的地方,趁着半夜夜色的掩护,燕军渡河到南岸,巧妙地绕到官军身后,然后向南发起突然袭击。整个调动过程神不知鬼不觉,官军丝毫没有发觉。直到第二天清晨,官军才如梦初醒,发现燕军已出现在身后。官军急忙调转队伍,仓促与燕军对阵。
燕军与官军在灵璧县齐眉山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从午时到酉时,整整七个小时,双方的厮杀从未间断。官军凭借在数量上的优势,一开始便气势汹汹,越打越勇。而燕军这边,由于连续损失大将,士兵死伤众多,气势逐渐转衰。在官军如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下,燕军渐渐难以支撑,最终溃败。燕王无奈之下,只得率领残军退到十几里之外,才匆忙安营扎寨。
接连的战败,让燕军将领们产生了强烈的厌战情绪。燕王深知,此时若不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整个军队将陷入绝境。于是,他召集众将,言辞恳切地分析当前局势,激励大家背水一战,告诉他们京师已经近在咫尺,成败在此一举。在燕王的极力鼓舞下,燕军将士们重新燃起斗志,准备迎接下一场战斗,而这场战斗的胜负,无疑将对整个靖难之役的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灵璧决战:决定命运的最后一击
在齐眉山战败后,燕军虽然在燕王的鼓舞下重新振作,但形势依旧严峻。官军在齐眉山之战后,迅速调整部署,加强了对燕军的围困。然而,官军此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除了粮食短缺外,内部还出现了意见分歧。部分将领主张速战速决,认为燕军已是强弩之末,应抓住时机一举歼灭;而另一部分将领则担心燕军狗急跳墙,主张稳扎稳打,逐步消耗燕军实力。这种分歧使得官军的行动变得迟缓,给了燕军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燕王敏锐地察觉到官军内部的矛盾,决定主动出击,打破僵局。他得知官军运粮队伍即将抵达灵璧,便派遣大将朱能率领一支精锐骑兵,绕道截断官军的粮道。朱能不负所望,成功袭击了官军的运粮部队,烧毁了大量粮草辎重。这一行动犹如给官军当头一棒,本就缺粮的官军顿时陷入了更大的恐慌。
与此同时,燕王在灵璧城外设下了重重埋伏。官军得知粮草被劫后,心急如焚,大将平安率部出城,试图夺回粮草并与燕军决一死战。当平安的部队进入燕军埋伏圈时,燕军伏兵四起,喊杀声震天。官军顿时阵脚大乱,在燕军的猛烈攻击下,死伤惨重。平安虽然奋力抵抗,但无奈寡不敌众,最终被燕军生擒。
平安是官军的一员猛将,他的被俘让官军士气低落至极点。而燕军则士气大振,乘胜追击,对灵璧城发起了总攻。城内的官军此时已无心恋战,在燕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城破。灵璧之战,燕军大获全胜,歼灭官军数万人,缴获了大量的兵器、粮草和马匹。
——挥师渡江:直逼京师的最后征程
灵璧之战的胜利,为燕军打开了通往南京的大门。燕军一路势如破竹,相继攻克泗州、盱眙等重要城池。官军在接连的惨败后,已无力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燕王深知,此时距离胜利仅有一步之遥,只要渡过长江,南京便唾手可得。
然而,长江天险横亘在燕军面前。官军虽然在陆地上节节败退,但在长江上仍部署了大量的水军,企图凭借水军优势阻挡燕军渡江。燕王并未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一面派人四处搜集船只,组建自己的水师;一面派人暗中联络官军水师将领,进行策反工作。
经过一番努力,燕王成功说服了官军水师都督陈瑄。陈瑄率领所属水师投降燕军,并为燕军提供了大量的船只和渡江所需的情报。建文四年(1402 年)六月,燕军在陈瑄水师的接应下,顺利渡过长江。燕军渡江的消息传来,京师南京一片恐慌,建文帝及其大臣们乱作一团,不知如何应对。
燕军渡江后,迅速向南京进军。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六月十三日,燕军兵临南京城下。南京城固若金汤,但此时城内人心惶惶,守军士气低落。在燕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燕军顺利进入南京城。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棣成功登上皇位,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即明成祖。这场皇位争夺战,不仅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黄申,微信公众号:磬乡文学苑,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擅长于散文、随笔、小小说系列。
配资平台炒股,股票配资怎么玩,配资之家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