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可能也刷到了个新闻,说印度超过中国,成了美国最大的智能手机供应国。Canalys那张报告图传得到处都是,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印度,44%的市场份额,第一名。听着挺厉害的,感觉世界格局都要变了。连库克自己都在财报会上强调,现在美国卖的iPhone很多来自印度。但聊这事的朋友越多,我越觉得味儿不对。直到看到《金融时报》一个老记者的分析,才一拍大腿:原来我们可能都被这张图表给“误导”了。这位叫帕特里克·麦吉的记者,写过一本叫《苹果在中国》的书,可以说是骨灰级的研究者。他直接点破了皇帝的新衣:现在,根本没有哪一款iPhone,是真正意义上的“印度制造”。什么意思呢?他说,所谓的“印度制造”,其实更像一个为了规避关税而设计的“财务魔术”。真相是,一部iPhone需要的一千多个零部件,依然在中国那个庞大、高效、复杂到令人发指的工厂网络里,经过加工、铸造、焊接、注塑、蚀刻等等一系列复杂工序,被组装成一个“准成品”。这个过程,每年需要动用近300万中国工人。然后,这些“准成品”被运到印度。在印度工厂里,数万名工人要做的,只是完成最后一步,或者说最后几步的组装和包装。拧上最后一颗螺丝,放进包装盒,贴上“Made in India”的标签。看到这儿,你应该就明白了。印度确实是iPhone的“来源地”,但它更像是一个全球供应链漫长旅途的“最后一站中转港”,而不是“始发港”。那苹果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搞这么一出“乾坤大挪移”?答案就两个字:关税。一方面,可以避开印度对中国产品征收的高额关税;另一方面,也能绕开美国之前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只要产品在印度完成了“实质性改变”(哪怕只是最后一步组装),在贸易规则上,它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印度产品”。这操作骚就骚在,它在技术上完全合规,但在事实上,这条供应链的根,依然深深地扎在中国。麦吉说,想把这条根拔出来,需要花上数年时间,耗费数百亿美元,还得冒着跟中国市场闹僵的风险。所以,你看,很多我们看到的宏大叙事,比如“产业链大转移”、“印度取代中国”,当把镜头拉近,凑到跟前仔细看,会发现它的细节和肌理完全是另一回事。它不是一个关于“谁取代谁”的简单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全球化如何在重重壁垒下,用一种极其精明、极其扭曲的方式,继续寻找最优解的复杂故事。这个世界不是在变简单,它只是越来越擅长隐藏自己的复杂。
配资平台炒股,股票配资怎么玩,配资之家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